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水利

农业水利范文精选

农业水利

农业水利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延至本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社会仍然维续着很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十分绘慢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衰退,在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耕地面积的开拓与风调雨顺的自然年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于水利的开发和利用,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延续而从未间断过。但是,中国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自解放以来被忽视了,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区域的水利史的深人研究,成果甚少。

最近,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彭雨新、张建民先生合著的《明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农业史研究的这一缺憾,开拓性地对明情时期长江流域的几个水利热点区域作了深入剖析,令人读后收益良多。这部水利史专著共有34万字,全书分为七章,分别对太湖平原区、皖赣沿江滨湖区、鄂湘赣丘陵山地区、两湖平原、汉水中上游、成都平原以及滇池流域的农业水利作了专题性的分析。作者不仅注意到各个不同区域的蔑然地逸条件所引起的不同水利设施的修建,而且对于各区域农业水利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经济联系以及民间、官府在水利建设中所充当的角色,都较全面地作了描述。

作者对长江流域各地方志及有关文献资料作了广泛钻研.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学术结论,先疑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从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的整体历史去把握一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长江水利开发的利弊得失,从而为当今的长江水利利用提供了颇高参考价值的历史借鉴,水利工程的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利中有弊,益弊相参,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而减少其弊害,是衡量水利开发的最重要依据。

作者在书中,利用大量的篇幅,对水土资源开发、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经验等一系列的关票.作了详尽的阐述,例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明清之继承前代遗业,乃是在种种矛盾关系中瞒姗前进,其最复杂的矛盾为地主阶级霸占水利要害,置农业群众利益于不顾,当时长江水利的热潮为兴建好田、烧田以与江水争利。二,’’•围湖造田之风日盛,很多湖泊在地丰抢先占垦下湖面日益缩小,_以致最后全部被垦完,因而附近地区原先依靠湖水灌溉的稻田失去水源,甲遇天旱大灾,,即无法挽救。在地主垄断水域利益的形势下,贫民为生计不得不转向山区垦殖。他们阱手眠足,斩棘披荆,进入深山老林,垦山不止。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江南地区人口增加迅速,大量贫民在水源缺乏的条件下,在山区种植包谷、番薯等耐旱作物。

为了扩大耕种面积任意砍伐森林,有的纵火焚烧,除根务尽,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还因为如此,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的管理以救灾为中心任务,在清代统治的二百余年间,大小水患当在数百次乃至千次以上。长江下游富庶的太湖地区是洪涝重区,每当连旬大雨,山洪四处暴发,下游排泄不及,水患所及动辄十余州县。”这样的历史教训,在作者的笔下屡屡可见。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于长江流域水利开发与生态平衡的破坏问题亦依然是忧心憧憧,不敢等闲视之。再如对于长江流域水利建设中的泥沙淤积及其治理问题,作者也在书中的许多论述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农业水利范文第2篇

农业水利工程的规模受到社会资金拥有量,资源的充余程度,以及技术的允许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某种因素不充分的条件下,以该因素最大的可能保证程度确定总体农业水利工程的规模。在各种因素不固定,并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农业水利工程的合理投资观模,则应通过投资规模与费用、效益及各因素的变动关系去评价。下面从这一方面介绍合理投资规模的确定方法。

1.1增危(边际)分析法。这种方法表示为:在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大,投资效益与投资费用呈某种曲线函数关系的条件下,以增量效益等于增量费用时,工程净效益为最大,这时投资规模设为合理。

1.2替代措施投资回收年限法。此法是采用整个工程投资费用与其替代措施费用相比较得到的投资回收年限与其标准值对比的方法来评价投资经济效果,确定投资规模的。当替代措施所完成的生产内容在质量、数量和可靠性等方面未能达到完全等价时,则其不等价部分需由相应措施予以补齐,以达到在满足生产需要方面是等价的,并且是可比的。

2农业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的制约因素

农业水利工程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投资过程中要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利用、消耗和创造一定的经济因素,因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农业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的制约因素,包括资金、技术和资源等。

2.1资金制约因素。资金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制约因素,但是在农业水利工程投资过程中,其资金的占用和回收,具有同其它经济活动不同的特点,因而资金制约因素则更显得重要。首先,农业水利工程对资金的占用具有大量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水利工程的投资,要量力而行,慎重上马。上马以前,不但要考虑当年的资金供应情况,而且要考虑以后几年的供应情况,事先做好调查研究,确保以后的资金供应,以避免上马后资金无着落,从而被迫停工待建、缓建或下马停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要充分协调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可能对全局和将来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这势必影响局部和短期资源的开发,因而在确定工程规模时,应把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结合起来考虑。在资金分配上,在照顾到全局和长远的经济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做好对见效快、收益大、资金回收期短的建设项目的供应。其次,农业水利工程因效益发挥过程历时较长,资金回收具有持续性。如一个大型水电站从第一台机组投人运行到装完最后一台机组,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或更长时问;一个大型灌区从开始引水发挥初期灌溉效益起,到达到设计灌溉面积或效益充分发挥时止,往往也要经历不短的过程。这一特点,要求在设计工程规模时,要考虑到资金回收中对资金的再利用,以有利于充分利用资金,并且在确定配套工程建设规模和步骤时,也应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安排,以使其规模相统一,不会造成一定时期的闲置。

2.2技术制约因素。一般说来,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性是很强的。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求具有各方面的技术,而且因施工对外在环境与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要求施工应因势利导、因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首先,施工技术只有综合性的特点。一般地,一项水利工程不只是针对—个项目的开发,而是具有多目标开发的性质。如灌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等方面,因而要求施工应针对各种目标开发多种技术,并且各种技术要求的差异性较大,只有对技术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施工面比较大,施工期比较长,施工点较多,也决定了各项施工只有较大的差导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个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使施工顺利进行。其次,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施工多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的,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不阿情况因势利导,以充分发挥当地的水利资源,并使施工省时省费,顺利地进行。因而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求具有过硬的一般施工技术,而且要求地质、水文、测量勘探等多种技术知识,以保证在具体的条件下把水利工程建好。由于以上施工的技术要求,在确定水利工程投贷规模时,应正确估计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技术特点的项目进行施工,而不可在没有技术保证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大规模、多项目的开发,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顺利进行。

2.3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在建设过程中消耗一定的物资和其它资源,而且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消耗一定的物资和资源;不但要占用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而且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电力、燃料等多种加工资源。因而,在确定工程的规模时,应研究资源和物资对工程建设和建成使用过程的保证程度,以使资金供应与物资供应相结合,有利于工程建设和效益的发挥。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包括占用一定的水资源、地域面积、以及该区城内的植被、矿产等资源。对自然资源占用的考虑,主要考虑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与非工程项日效益相比较。即考虑水利工程的机会成本,主要表现在为工程前与工程后的效益际合效益)差别如何,该项工程与其他项目的效益如何等。特别是工程效益与其它效益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则要衡量因工程因素增加的效益与其占用资源减少的效益差额,并以其差额随工程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个规律,确定合理构投资规模。其次,对电力、燃抖、建筑材料等加工资源的占用。一般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设完成后使用过程中对电力、燃料等的消耗。在目前,由于电力、燃料、建筑材抖比较短缺,工程每多消耗一部分,其他部门和项目就少消耗和使用一部分。据计算,我国目前约缺电400-500亿度、缺煤2000万吨以上,仅供电一项,使国民经济总值减少?60亿元,减少盈利180亿元。由此可见,增加一部分水利工程的规模,就会消耗一部分电力、煤碳等资源,从而就会扩大国家在上面的缺口,也就使国家因此多一部分损失。所以,水利工程的规模,应联系其建设和建成使用后,对各种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来确定,综合估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以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3农业水利工程的投资方向

3.1急需项目优先的原则。在目前资金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毫无遗漏、不分轻重一起抓,而应看准本区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一段时间里当地水利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确定急需项目优先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急需项目,如灌溉工程,防洪抗涝的蓄洪水库等项目。

3.2抓好配套工程建设的原则。目前尚有很多半拉子工程,由于工程不配套,效益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使原有投资的经济效果降低。因此,在确定投资方向时,应根据轻重缓急,争取尽早配套,乡间配套工程投资,以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一般来说,这些配套的补充投资不多,但经济效果较好,所以从单项效益上也都很好。实际投资过程中切忌旧工程不配套,又铺新摊子,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农业水利范文第3篇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只有时刻把脉社会发展趋势,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和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仍然被已经发生变化的我国农村建设使用。这就造成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变现出很多问题。通过调查,和对相关资料的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责任,没有明确落实

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靠上级补助,和地方筹集的方式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集体财产的属性。但是正是因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这种集体财产的自身属性,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者,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只用监管以为没有使用义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者,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只有,使用义务没有监管义务。这就造成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管不好,农民无权问,只建不管,只用不管的尴尬局面产生。比如,不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期无人维护,变压器、电机、水泵被盗、毁损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风雨侵蚀,机械老化,相当部分水利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混乱,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在使用小型水利设施的时候,常常出现用公家的水,浇私家的地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由于,没有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管手段,所以很多农民都因为水利工程是一项公益事业和福利工程,所以就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盲目对农作物进行施水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情况的发生。

3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网点分布还不全面

新农村全面开展的今天,虽然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支出,但是由于我国农田面积广泛,所以还是很难满足小型农田设施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全面覆盖的要求。这就造成我国一些地方还是,由原有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承担灌溉农田责任的地方。由于大型农田灌溉设施的存在,造成我国针对农田灌溉的投资不能,实现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投入的目的。造成我无法有足够的资金在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由于我国社会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经济也实现了高速发展的目标。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全民经济的总体水平逐渐增高,所以,我国多数的农民也在告别了一穷二白的老面貌的同时,实现了手上有多余资金的目的。但是目前金融投资的风险不断加大,多数农民将目光投向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来。但是我国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系统的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造成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需要。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措施

要扭转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确保国家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强化各级政府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又要鼓励民间投资,教育、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而建立起国家、民间多元投资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1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国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建、水土保持等各项资金,确保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列出重点项目,安排足够资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涉农部门也要多方挖潜,加大投入,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水利设施建设上的突出问题,保证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有新的改善。

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开发和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投资经营者、农民及生态环境的三方共赢。

3加强工程管理

农村“两工”曾经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一些地方和群众将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等同起来,片面地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应该由国家和集体包揽、农民不再承担义务,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新的形势下,不少地方还未能找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办法,造成难组织、难发动的被动局面。为此,各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农业水利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有力助推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全市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进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其次,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助农增收的有效举措。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必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破解干旱难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第三,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金融业大力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县(区)、各单位要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措施,认真做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要紧紧围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坚持小额贷款资金优先的原则,积极创新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样化信贷支持产品。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建设、梯田建设、水流域治理等支持力度。凡是进入国家规划、前期工作还在落实或已落实,但项目资金仍没有到位的项目,各金融机构要设法支持,先行贷款建设。要着眼于农村防洪、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安全,以修缮损毁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强调研与反馈,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二)强化协调沟通机制。进一步加强各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双向联系,通过设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等平台、增加财政贴息资金、增加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或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贷资金风险,促使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

(三)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险政策,降低风险系数。认真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减轻承贷主体的经济负担,鼓励水利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申请水利贷款。积极研究制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贷款风险、损失的补偿政策。建立健全金融激励机制,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按照投资比例给予奖励,对发放贷款增幅超过上年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或退税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针对性地创新涉农信贷管理模式,完善涉农信贷管理制度,简化审贷手续,积极争取扩大信贷审批权限,适当延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贷款期限,大力开发潜在客户,培育和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的有效切入点。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要加快审批进度,对已签订合同的贷款,要保证信贷资金按合同约定落实到位。涉农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单位、个人投资办水利的金融支持,重点要支持供水工程、抗旱工程及建成后有收益回报的工程,以实现社会化办水利和以水养水的目标。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确保粮油收购资金的基础上,将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倾斜。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保证涉农贷款投放的同时,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的比重。人民银行要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信贷政策手段,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和协调区域融资性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扩大贷款投放能力,满足实际需求。市银监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平稳运行。

三、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服务理念。长期以来,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上,因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项投资方式的影响,普遍认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是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的项目,唯一的投资来源是向上争取资金,列入国家预算。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及中央一系列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的推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消除这种认识偏差,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学习,转变融资理念,调整融资思路,多渠道搭建多种融资平台,主动寻求金融支持。

农业水利范文第5篇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显现,成为社会普遍关的问题。据预测,在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粮食需求为6.4亿~7.2亿t。根据当前的农业水资源使用模式,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0.6亿hm2,相应的用水量将从目前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我国目前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唯一的出路。以华北为例: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历来是“用水大户”。2004年华北地区农业用水633.2亿m3,占总用水量的70.7%,加上地表水体污染等,华北地区农业用水存在许多问题。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华北农田用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5,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灌溉水30%~50%被无效地渗漏、蒸发掉了,农作物利用的水仅占灌溉总水量的1/4。

农业灌溉又以利用地下水为主,到1993年,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率已经接近150%,部分地区已经超过150%。多年来由于地下水持续过量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并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裂缝、地面下沉、河道干枯、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污染等。根据河北平原600眼浅层地下水观测井的资料分析,地下水位的平均埋深由1983年的7.23m下降到1993年的11.52m,年平均下降0.43m。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南北地区温差缩小会使北方地区更趋干旱,其中气温升高1℃,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1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水利方面的弊端,同时也体现了改变农业水利现状的迫切性。

2影响农业水利的因素

农业水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这之间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灌溉的因素,灌溉的主要参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现在这种农业用水状况,因此,如何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是一个大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一下。

(1)水价上升有助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水价是改善水资源配置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经济手段之一。每个农民都是理性的个体,水价提高引起成本增加,会使农民更加关注对灌溉的管理。因此,水价上升会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但是,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2)渠水的灌溉效率要高于井水的灌溉效率。灌区以利用渠水灌溉为主,只因渠水的保证率不高,一些用水户才改用井水灌溉。由于渠水灌溉的工程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要比井水灌溉的工程设施条件好,加上渠水灌溉采取的是集中灌溉,而井水灌溉采取的几乎都是零散灌溉,所以,渠水的灌溉效率要高于井水的灌溉效率。

(3)小畦灌溉有利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小畦灌溉只需花费人力,把原来的长畦改为短畦即可,不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制约。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定困难。

(4)土壤的性质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的影响。虽然土壤的性质很难甚至不能改变,但该结论为土壤改良提供了有益的洞察。

(5)低压管灌溉有利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虽然低压管灌溉对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的影响,但低压管灌溉是一种投入较高的节水技术,目前普及率还很低。

(6)用水者协会对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有积极的影响。成立用水者协会后,推行严细管理,田间水利工程谁用谁管,用水户对工程的自我维护意识增强,扭转了以前工程维护不及时,造成斗渠、农渠破烂,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的局面,对提高灌溉用水效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系统分析对与农业用水的优化

3.1系统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分析

对节水农业的优化节水农业技术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因此,在节水农业实践中,应体现系统工程思想,追求整体效益及长远效益,重视节水农业系统规划及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有机配合。为此,需要转变传统思路,充分利用已有工程,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或少增加投资的条件下,提高现有工程的效益。我国节水灌溉的传统模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水资源消耗来扩大灌溉面积,但随着水资源缺乏的日益加剧,这种模式显然不再适用。而在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其经济效益已明显下降。这些灌溉工程虽然失修老化,但一般都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等,将这些原有工程设施加以充分利用改造,比新建工程的投资要低得多。节水农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横跨多个自然学科(农业、水利、环保、气象、农业装备)的一个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系统工程。由于该系统具有因素多、不稳定、边界模糊及相互渗透等特点,决定了该系统的复杂性和不易调控等特性。这就要求必须打破现有行业、部门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实行各部门、各学科的联合攻关和密切合作。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各种节水措施主要以引水为目的,其他各种非工程节水措施(如综合农业节水技术、水源优化调度和节水灌溉预报等技术)推广普及程度较低,致使许多节水工程虽然投资很大,但水资源利用率却未有显著提高。因此,需要将工程技术与各种非工程技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针对水源、输水、配水、田间作物吸收利用以及作物收获的全过程,建立充分利用水、肥等各种资源的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将水资源融入到“水—肥—土—作物—大气”这一系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开发。他们对土壤、水分和环境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控,研究并建立了水、土、环境与作物之间的综合生产函数和不同农作物的水土管理模式。研究成果显示,通过水肥同步监测,确定对作物进行灌溉与施肥的时机和数量进行相关调控,这一综合性技术对节水、增产的效果非常显著。以色列把节水农业当作系统工程,进行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取得的成果尤为出色,其农田水平均灌溉定额从1949年的8565m3/hm2已降到目前的5571m3/hm2,而灌溉作物的产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3.2以系统分析寻找规律

系统分析对于灌溉制度的优化农业系统工程的目的就在于对上述复杂系统的内、外各方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以便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规划、预测、计划、设计、组织管理等)使农业的发展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系统工程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多因子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田间管理是贯穿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科学的田间管理,要根据土壤、农作物生长发育、气候变化等情况决定措施。例如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灌溉的时间、方式和水量等等找到这些因子和作业之间的关系,是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的必要依据,这就是要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许多单因子相关和复合因子的数据,如在国外分析11500个单因子相关和综合因子数据,得出蒸腾量与平均气温平均空气湿度相关的结论,为灌溉用水量提供了依据,对肥料、成份、施肥量、施肥日期及灌溉方法与肥效的相关性进行数据处理,选择最好的施肥方案。作物合理灌溉制度的确定是水利科技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课题。在流域规划中对灌溉规模进行优化,确定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方案以及在灌溉管理中制定最佳配水、调水计划,都需要以作物合理灌溉制度作为依据。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灌溉制度是以土壤水分能够满足作物的潜在腾发强度要求为原则而确定的。在我国由于水资源紧缺,不能满足现有耕地用水,则应限制作物灌水量,允许作物某些生育阶段出现水分亏缺,以较小的灌水量获得相同的产量,即单方灌水效益最大,或以相同的灌水量取得最大产量,据此来确定作物的灌溉制度,也就是实现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优化灌溉制度。

3.3系统分析对于作物生产函数的优化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即作物产量与水分之间的数学关系。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大多是围绕小麦、玉米、棉花、洋葱等作物展开的,其内容包括作物腾发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盐分、水肥胁迫下作物生产函数,以及利用水分生产函数建立“生产总净效益”模型等。国内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水稻的水分生产函数研究,另一部分是围绕旱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及棉花等展开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生产函数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试验及调查结果表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也存在生产过程的3阶段。因此,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所依据的实际资料是在哪一阶段,则只反映该阶段的生产特性。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变量是与水有关的参数(如蒸发蒸腾量、土壤含水量等)其他影响因素诸如管理水平、作物品种、施肥水平、气象、土壤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会对生产函数产生影响。因此,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必须与这些条件相适应。对于作物生产函数的各个影响因素的确定,因为涉及的面很大,各种因素的错综关系很多,所以很难加以确定,对于公式中的各个量可以通过农业工程系统分析的知识观点加以改变从而确定。

友情链接